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
崇明政策

崇明政策

赓续改革基因践行开发区使命
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9-06-28 07:12:05点击:53

  5月29日,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,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介绍说,《国务院关于推进开发区" target="_blank">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赋予了国家级经开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。要通过优化机构职能、优化管理体制、优化激励机制,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、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。

  6月19日,安徽首个人力资源“蓄水池”项目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(以下简称“合肥经开区”)启动。“‘蓄水池’中的‘水’,是从全国区域内各类本科、专科职业院校及中职、高职、技工学校院校而来。”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局长刘干介绍说,“我们在政府、企业、学校三方搭建起一个互联互通、精准施策的平台,有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,开展技能人才定向、双向、定制培养和储备,最终形成区域人力资源‘蓄水池’,为企业长期精准输送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。”

  企业需要什么,开发区就提供什么。这一朴素的理念,是合肥经开区26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,也是他们不断推进改革、缔造制度优势的基本逻辑。合肥经开区人始终笃定,只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,遵循国际惯例,有利于发展,改革就不停,制度创新就不停;改革是应对内外环境,适应各种资源流动,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和科学运行机制的要义所在。

  赓续改革基因,合肥经开区“二次创业”之路越走越宽,“十三五”以来新的动能不断积聚,新的优势逐步显现,新的上升空间还在提升。从产业升级,到城市发展,再到社区善治,迎着改革之路,在制度创新引领下,合肥经开区开启又一个“春天的故事”。

  “改革已经成为手段和常态,也是开发区的内在基因和优势。”合肥市委常委、合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杨伟如是说。

  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先,用好制度创新“指挥棒”

  1993年4月初,江淮大地春意盎然,在一片岗冲之地,合肥经开区成立。白纸做画,自落子的瞬间便注定了合肥经开区不走常规路。

  多年来,合肥经开区始终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,不断优化职能,提高效率,实现服务居民、服务企业、服务项目的效能最大化。在机构设置上,该区实行小政府、大服务,扁平化管理,减少了管理层级,提高了管理效率。2015年以来,又采取“大统筹”的部门设置,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组合,构建“大经贸”“大招商”“大建设”等大部制“集群”,有效减少了部门间调度,提高了横向办事效率。在管理上,合肥经开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,变“身份”为“岗位”,推行全员聘用制。此外,该区一直坚持实行绩效考核,引入第三方,让企业和公众评判工作优劣,将考核结果与工资、聘任聘用等直接挂钩,使薪酬能升能降、人员能进能出、职务能上能下,做到好有激励、差有问责。

 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没有定势。合肥经开区围绕发展做制度设计,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,让制度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指挥棒”。

  为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,合肥经开区创造性构建“10755”(十大产业、七大创新平台、五大开放平台、五大专项工作)产业创新支撑体系,每个产业背后都有一个工作推进小组,他们打破部门界线,全力服务企业、服务项目,高效有序运转,形成工作闭环。新阶段,合肥经开区对企服务又从“保姆式”服务升格为“管家式”服务,集齐人力资源、现代金融等现代产业体系所需的要素,崇明海洋装备产业开发区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。如今的合肥经开区,四个千亿产业、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、“新芯之都”(新能源汽车、芯片)建设相映生辉,产业发展向着高层次不断演进。

#p#分页标题#e#

  “是什么问题,就解决什么问题。”合肥经开区从不回避问题,而是用改革的眼光和手段解决问题,让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加顺畅有力。比如当北区(空港经济示范区)建立后,乡村振兴成为工作重点之一,该区及时设立农村发展局,并专门组建乡村振兴公司。2015年底,为强化科技创新,经开区科技局应运而生。2018年,成立“创转升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,作为常设机构,统筹全区创新转型升级工作。类似这样的调整,在合肥经开区成为新常态。

  治与世宜则有功。经过多年探索、完善,合肥经开区形成了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,展示了改革开放试验区、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独到之处,也积淀出创新的改革基因。

  在记者看来,合肥经开区的改革调整,就是一次次螺旋式升级的过程;而每次升级,又是一步步向着国家规定的设立宗旨和目标靠近,那就是: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、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合法而高效。这正契合了《意见》中提出的核心要义。

  以主体框架改革为主,跑好转型升级“接力棒”

  不显山不露水,改革总在重要节点发挥关键作用。记者深刻感受到,合肥经开区的辉煌不仅是以建成区占合肥市0.64%的土地面积,贡献了全市近15%的GDP和1/3的工业产值,而是在从制造到智造,从开发建设到打造美丽城市,最后到打造幸福生活共同体,围绕人的发展而努力,在这一过程中,崇明开发区办理公司不收任何费用,免地址费,享受园区高额退税政策,注册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可申请核定征收,同时也享受退税政策!招商政策,他们展现出的改革决心和灵活智慧,已经融入到文化取向中,这更具价值。

  “尽管在过去十年间,特别是‘十二五’期间,我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,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。”杨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客观而清醒。“新一轮改革,我们要求自己,每一项工作、每一个行动,至少要从未来3至5年甚至10年的角度来看,现在把四梁八柱立起来,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,做好应对预案,全面转型升级。”

  哪些是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架构?在合肥经开区,评断标准只有一个,那就是高质量发展所需。而路径只认一条:规则制度先行,顶层设计,下好“十三五”发展一盘大棋。

  一方面,补足科技短板,实施“科技+产业”战略。怎么做加法?该区提出就是量化、具体化,将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各个方面的最优要素进行集合,让科技变成市场化、产业化,促进“科学家”成为“企业家”。“比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,从建设、装修到实验设备,政府做好各项服务,让学者安心做研究。”合肥经开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企业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,把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组合,实现科技应用产业化。不久前,该区智能装备科技园正式开园,这个由经开区建设并交给专业化公司运营的园区,直接交由哈工大机器人等企业使用,助力他们打造“双创”空间、科技孵化器、产业化基地,打造一个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地和科技前沿产业先行区。

  在合肥经开区看来,产业是自身最大的优势,把科技跟产业嫁接起来,在中间做加法,通过市场化平台来集聚,这一做法无疑具有独到的眼光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该区搭建起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、哈工大机器人国际创新研究院、联想研发中心等“七大创新平台”,此外还建有一批产业发展平台,这些平台有院校系、企业系、专家系、运营系。比如该区智能装备科技园、人力资源产业园、创新创业园等,都由专业团队运营,他们带项目、带技术、带人才,把资本、金融、空间、服务、市场嫁接起来,营造出科技成长和企业生长的良好生态。

  在合肥经开区,凡是市场能做到的,都交给市场,实行专业化运作,市场化经营,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  除了市场化、专业化运营,合肥经开区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支持海尔、长虹美菱等区内大企业自建孵化器,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。第一年,企业即可获得几百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,以后每年视孵化器运营效果还将持续获得资金支持。不久前,上海崇明招商网,该区万朗磁塑的企业孵化器就成功孵化出一家韩资工业设计公司,得益于万朗磁塑多年深耕冰箱细分产品领域,该公司很快取得了惠而浦的订单。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,合肥经开区为产业链生态和科技型企业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,全区各产业集群呈现出新活力。

  另一方面,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。

#p#分页标题#e#

  近年来,合肥经开区出台了促进企业提质增效“四个文件”,实施“创转升”(创新转型升级)专项行动,并制定出产业规划图和推进计划图“两张图”,结合城市发展变化,做好顶层设计,实现产业和城市共同升级。在此基础上,采取提升、产权转移、置换和退出4种模式,把低效的,一部分去除,一部分腾出,一部分锁定,一部分升级,并采用监督管理、升级改造、市场嫁接、股权转让等8种方法。一套组合拳干下去,一个完善的开发区升级图谱清晰明了。

  6月18日,协议投资额约835亿元的99个重点项目在合肥经开区智能装备科技园集中签约,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78个,总投资636亿元;外资项目18个,总投资17亿美元。

  在科学缜密的制度设计下,合肥经开区在创新提升之路上先行一步,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注入了强大动能。

  在合肥经开区采访期间,记者始终有一个最大的感受,自“十三五”以来,该区不断积淀制度优势,培育出创新前行的土壤。在这个土壤里,派生出一系列改革的举措,它始终向上生长,又拓展到制度优势,获取发展资源。制度与资源相辅相成,形成内生动力,不断崛起,推动该区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前行。

  当见证了合肥经开区的改革之路,不难发现,开发区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,从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再到城市管理体制改革、社区治理,这种不断递进的改革实践,既是历史赋予开发区的使命,也是开发区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。


https://www.chongmingkaifaqu.com/xinwenzhongxin/ce/12620.html